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还没有账号? 点击注册 >
captcha
忘记密码 > 还没有账号? 点击注册 >
captcha
已有账号
captcha

《北京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科智库 2023-11-08 16:51 1211 阅读

来源:农科智库公众号

作者:张 琳、杨艳涛、宋莉莉 

单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西甜瓜作为北京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作物产业之一,具有种植历史久、区域品牌响、设施应用比例大、要素投入产出高、功能价值多元等特征,是新时期提升首都农业增长潜力、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政策有力支持和引导下,北京西甜瓜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进入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带动农民富裕富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8-10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团队特色作物岗位在赴大兴、延庆、顺义等开展调研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北京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在此基础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北京西甜瓜产业全链条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北京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稳中略减


2022年北京市西甜瓜种植面积和产量较上年减少,西瓜单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数据显示,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近五年来北京市西甜瓜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2022年北京市西甜瓜种植面积共31932亩,比上年减少9.96%,其中西瓜31297.1亩,比上年减少9.8%;甜瓜634.9亩,比上年减少17.4%。2022年全市西甜瓜总产量9.55万吨,比上年减少16.07%,其中西瓜9.41万吨,比上年减少15.8%,甜瓜0.14万吨,比上年减少29%。由于新品种引领和新技术应用,西瓜单产水平持续处于全国前列,全市西瓜平均单产3.0吨/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4%。

(二)优势产区布局显著集中


西甜瓜主产区集中在大兴区和顺义区,延庆区、昌平区近年增势明显。西瓜生产布局以大兴区(占比54.9%)、顺义区(占比30.3%)为主导,形成了以“大兴庞安路(庞各庄、魏善庄)”和“顺义龙塘路(李桥、李遂、杨镇、北务)”为主的两条西甜瓜优势产业带。2022年大兴区、顺义区西瓜种植面积分别为17193.4亩、9481亩,占全市总面积的85.2%;甜瓜生产布局以顺义区(占比42.8%)、通州区(占比28.3%)为主导,2022年顺义区、通州区甜瓜种植面积分别为271.7亩、179.9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1.1%。延庆区、昌平区西甜瓜种植面积近年增长较快,2022年两区西甜瓜种植面积合计3032.3亩,比上年增加15.4%,其中延庆区西甜瓜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60.31%,昌平区西甜瓜产量较上年增长17.85%。

(三)品种结构优化升级


北京西甜瓜呈现以小型西瓜为主、中型西瓜为辅、特色西甜瓜为补充的品种格局。小型西瓜以‘京美2K’、‘北农佳丽’、‘L600’为主,中型西瓜以‘美都’、‘早佳’、‘京嘉’和‘京美10K’为主,彩虹瓤和黄瓤等特色品种类型呈增加态势。小型西瓜已成为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占比由2013年的11.6%上升到2022年的73%,大兴区小型西瓜种植面积占比达95%以上。甜瓜主要品种有以‘竹叶青’、‘博洋9’、‘天美55’为主的薄皮甜瓜,以‘京蜜25’和‘江淮蜜’为主的厚皮光皮甜瓜,以‘维蜜’、‘蜜绿’和‘库拉’为主的网纹甜瓜,其中厚皮甜瓜生产面积占到甜瓜总生产面积70%以上。西甜瓜品种总体向多样化和优良化转变,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了90%。

(四)设施高效栽培稳步增加


西甜瓜设施栽培面积稳步增加,高效栽培模式得到示范推广。西瓜设施栽培面积占比从2016年的69.9%增长到2022年的91.6%。塑料大棚在西甜瓜设施类型中占主导,2022年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小拱棚、连栋大棚在设施栽培中占比分别为86.7%、9.3%、3.7%、0.3%。经过探索实践,西甜瓜产业集成应用了七大栽培模式,即西甜瓜基质栽培模式、中果型西瓜轻简化栽培模式、精品网纹甜瓜高品质栽培模式、草莓套种西甜瓜栽培模式、冷凉地区高品质规模化栽培模式、小型西瓜高密度吊蔓栽培模式、中型西瓜长季节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西甜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提升了京郊观光休闲体验,提高了产业比较效益水平。

(五)质量效益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围绕特色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融合化增值方向,助推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在“大兴西瓜”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的辐射带动下,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打造各具特色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充分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技术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放大品牌优势,实现品牌价值裂变增长。目前,已经注册的西甜瓜商标有10多个,“京彩一号”“京庞”“乐平”“宋宝森”“九元”“巴特农”“永定河”“北京日光温室网纹甜瓜”“维蜜”等一批西甜瓜品牌逐渐呈现。连续举办多届“大兴西瓜节”“全国西甜瓜擂台赛”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

(六)产业供应链呈多元化创新态势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互联网经济发展以及疫情冲击等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推动了西甜瓜产业供应链变革,从传统集市贸易转变为分级包装、直营直销、线上线下“双引擎”的多元化流通格局。2022年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特色作物岗位调研数据显示,西瓜销售量中新兴流通方式占比达63.06%,传统流通方式占比为36.94%。其中,传统大宗批发市场、经纪人或经销商收购、龙头企业合作社收购、市集的销售量占比分别为26.07%、6.85%、3.22%和0.80%;团购订制、观光采摘、电商新零售等新兴模式的销售量占比分别为26.16%、17.56%、11.09%;社区门店和商超对接的销售量占比分别为4.15%和4.11%。在不同类型经营主体中,企业和合作社在观光采摘、团购订制、电商新零售三类渠道的销售量占比分别达到30.83%、19.77%、17.11%。


二、北京西甜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产业风险因素复杂叠加


从外部环境来看,西甜瓜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国内外经济增长乏力,对特色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市场形势以及休闲观光业态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从市场需求来看,消费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对“菜篮子”产品营养健康、高品质、多样化、长季节供应的需求,对西甜瓜产业高质量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自然灾害来看,近几年北京地区农作物气象灾害、病虫灾害发生日益加重,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主产区多年连作、棚室复种指数高,轮茬已出现困难,土传病害发病较重,灾害性气候以及生物性风险给产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从资源环境来看,北京城市定位对农业生态绿色功能的要求日益迫切,西甜瓜产业必须加快生产方式转型,实现“两减一节”、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以及循环利用。

(二)全链条技术集成应用不足,科技支撑仍需提升


西甜瓜产业在播种、育苗、栽培管理、采后处理等环节对技术要求较高,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和应用水平还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目前,西甜瓜种植主要靠人工、靠传统经验,小农户为主体对产业新技术、新设备接受和应用不充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影响了产品品质一致和品牌价值放大。农户主栽品种老化、同质化、竞争力缺乏现象普遍,专用优势特色品种有待引育,标准化轻简化综合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以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和节水为重点的绿色高效生态栽培模式需求迫切但推行难,以提高劳动效率为目标的高效、实用和小型化专用机械化装备和设施调控自动化智能化推进迫在眉睫,疫情冲击下采后处理及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滞后的状况也亟待改变,全链条数字化技术升级、标准化简约化生产、质量标准与检测等关键技术领域仍有很大潜力待挖掘。

(三)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北京西甜瓜产业从业人员呈现明显的“三高两低”特征,即老龄占比高、外来流动性高、用工成本高、知识层次低、熟练技能低,已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西甜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对人工投入强度、劳动者传统经验和技能水平均有较高要求。调研显示,西甜瓜种植户年龄普遍在50-60岁,占比达60%,60岁及以上占比22%,50岁以下占比仅为14%;用工以季节性雇工为主,本地约占三分之一,外地占三分之二,其中嫁接工多来自河北,长期雇工多来自湖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从业人员素质低,以小学、初中教育水平为主,占比达76%;嫁接育苗、移栽定植、采摘等关键环节需耗费大量技术性熟练劳动力,农忙时临时用工极为短缺,企业急需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新农人引进困难。同时,人工成本上升推动产业成本居高不下,人工成本在西甜瓜种植总成本构成中占比最高,平均占比37%,部分企业用工成本达到40%-50%,临时雇工价格每人每天200元,加上人员食宿费,用工成本难以降低。从业人员结构变化与供求失衡问题,对进一步加强产业人才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及发展生产性服务组织提出新课题和新挑战。

(四)设施用地政策落实难,主体投资预期不稳


2021年北京市出台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政策,明确了农业设施建设规范。试点政策更适用于社会化投资和企业综合开发,对于种植规模在2公顷以下的农户和家庭农场,以及专门从事分拣包装、储藏保鲜的专业合作社而言,生产设施和辅助设施建设标准、比例和审批流程等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尤其是“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后,镇村一级与相关产业主体对设施农业和农业辅助设施用地政策存在很多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经营主体持续扩大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投资规模的信心。另外,土地流转难度大、设施用地指标不足等问题也延缓了相关农业项目落地。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提高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产业主体的收益预期和生产积极性,释放农业生产活力。

(五)服务配套联动不强,全产业链开发不完善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加工、分级、包装、储藏、保鲜等采后环节开发能力不足,上市产品多属初级产品,产业附加值挖掘不充分。从产业链组织来看,尽管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小农户仍然是西甜瓜生产的基本单位,调研中70%生产主体为普通农户,种植规模一般在5亩左右,导致区域性竞争压价、季节性集中上市、品种结构性供需失衡等问题时有发生,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仍需加强。产后服务缺少抓手,以果蔬产业为服务对象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少,全产业链配套技术服务有待完善。从价值链提升来看,虽然“大兴西瓜”等区域公用品牌已经形成,但是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远不足,调研显示40.62%的新型经营主体无自有品牌和商标,农户自产自销基本无产品标识和渠道品牌,龙头企业、产销协会、合作社与种植农户之前的联结带动机制有待完善。


三、推动北京西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


一是加强高品质特色品种选育和推广。在与市场多元化与高品质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优质、早熟、高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合集约化管理的新品种选育为目标,加强育繁推一体化,克服当前相对单一、上市趋同性高的品种结构,突显“种业之都”优势,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西甜瓜品种体系。二是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引领标准化、规模化和绿色化生产。集成创新栽培模式,开展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快研发适用于设施农业的小型化、智能化机械,推广设施大棚宜机化改造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解决产业用工制约问题。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机械化耕地起垄、水肥药一体化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蜜蜂授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及绿色生态模式,提高标准化种植和全程绿色化水平。三是加大采后储藏、保鲜以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四是加强全链条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技术在西甜瓜产业链中应用,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二)全方位引育人才,增强产业内生持久动力


一是吸引有文化的新农人投身农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调查中,“农一代”种瓜、“农二代”卖瓜的代际传承现象普遍,这些“农二代”大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更能专注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因此,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培养这些热爱农业,与农业具有天然血缘纽带、感情纽带的“农二代”甚至“农三代”成长为懂技术、强管理、善运营的一批新农人,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二是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升生产者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针对种植能手、经营管理人员组织教育培训,支持种植企业、合作社、大户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提升对农民技术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三是从制度上探索专家资源服务京郊农业的智力支持机制,提高技术供需匹配度和转化推广效率。充分发挥首都人才优势,与科研院校等单位建立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机制,定期聘请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通过“就业带动、产业联动”增加本地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引导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自愿流转土地。通过增加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营造体面的生产工作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小农户从土地租金、工资、股份分红以及社会保障中获得稳定的收益,消除土地流转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有效推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提高经营主体质量。要用足用好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加工流通企业、种植大户等,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三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适度规模经营的服务效益。围绕西甜瓜全链条各环节的要素供给和服务需求,加快培育专业化、综合性农业生产服务主体、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综合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益。

(四)创新产销模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升级


一是以市场需求“逆向”推动西甜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重构”。将西甜瓜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各环节与休闲观光、线上销售、智能配送等新业态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产销一体化,加快实现产业优质优价、功能拓展和价值增值。二是扶持一批有一定基础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促进“加工带动,物流联通,产业链延伸”。三是创新营销模式,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与其他地区相比,北京交通设施完善、网络环境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高,要充分发挥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产业流通营销模式,鼓励生产经营者拓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新业态,与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利用网络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多形式助力网络销售,实现线上线下共生共长。四是立足特色产业资源,拓展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以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农村电商等多业态贯穿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推动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五)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全链条关键环节精准支持


一是进一步加强设施用地政策落地。针对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用地难落实的问题,制定适用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生产设施和辅助设施用地的建设标准和比例,为产销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分拣包装、储藏保鲜设施用地,打消经营主体的投资疑虑。二是支持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调研中,现有设施棚室面临老旧隐患,且难以满足宜机化、智能化生产要求。智能化联栋温室等一次性投入高,对生产者资金压力较大,建议采取投资租赁、贷款贴息、后补贴奖励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将下沉式温室纳入高效设施农业支持范围。三是支持品牌建设。按照绿色有机农业认证的生产要求和标准,加强从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管理,开展权威认证,实施品牌认证和价格保护,进一步提升品牌溢价。四是完善设施农业保险制度。扩大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优化赔付结构,对自然灾害、病虫害、市场剧烈波动等风险加以保险,提高设施农业保险赔偿率,逐步实现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保险。


参考文献:略 


推荐内容

  • 相关内容
关注
我们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微信:nxf365
反馈
建议
免责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