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豌豆生产技术意见
豌豆是我国南北方旱地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业生产中理想的间套轮作作物。我国豌豆生产受冬春霜冻、春旱等逆境胁迫影响较大,此外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潜叶蝇、蚜虫等病虫害也是影响豌豆生产的主要因素。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豌豆种植方式及产品用途越来越多元化,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为指导各地豌豆种植,推进豌豆生产发展,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22年豌豆生产技术意见。
一、选用良种
根据豌豆利用方式选择品种。收获干籽粒为目的,应选用半无叶株型品种;收获鲜食籽粒为目的,应选择籽粒可溶性糖分含量高、硬荚类型的品种;收获鲜荚为目的,应选择软荚质类型的品种;收获鲜食茎叶为目的,应以无须类型或者营养生长期长、苗期生长势强的晚熟品种为佳。播种方式应尽量采用旱地免耕直播,抢墒播种,有效避免干旱、霜冻等不利因素给豌豆带来的影响。南方鲜食豌豆生产宜采取人工搭架引蔓方式,辅助豌豆攀爬以增产增效。
二、合理密植
秋播干豌豆单作种植时,矮生类型品种亩播种量8—10公斤,行距40—50厘米,双粒/单粒开槽条播,播种间距13—15厘米,亩密度3.5—4万株;半蔓生或者蔓生品种,亩播量6—7公斤,行距40—50厘米,双粒/单粒开槽条播,亩密度2—3万株。秋播鲜食豌豆种植时,为便于多次采摘和节约生产成本,矮生/半蔓生类型品种亩播量5—8公斤,株距10—15厘米,行距80—100厘米,双粒或者单粒条播,亩密度1.5—2.0万株。此外,播种行距也可根据前作作物行距进行调整。春播豌豆因气温回升快,分枝较少,较秋播豌豆密度高约1倍,可通过缩小株距来增加密度。
三、科学水肥管理
保证全苗是豌豆获得高产的关键因素。豌豆极度不耐涝,旱地种植豌豆建议采取喷灌或滴灌等节水方式补充水分。根据土壤墒情,水分含量低于20%时,田间给水1次;如果采用漫灌方式补水,应在水刚穿厢面后立即停止,保证沟渠内无淹积水。肥力较差的地块,在苗期和花期,每亩根外追施20公斤钙镁磷和10公斤尿素各1次,盛花期喷施1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保花保荚,稳定产量。
鲜食生产的豌豆,花荚期需要及时去除部分高位分枝和发育迟缓、荚外观形态不正常分枝等,以保证豆荚正常优质生长。在植株花期用剪刀去除多余分枝,主茎分枝保留3—4个即可。
四、综合防控病虫草害
病虫害以综合预防为主,适当降低田间水分,增加空气流通降低病害的发生。在白粉病、锈病、赤斑病等病害易发高发区域,使用三唑酮、百菌清等广谱杀菌药剂,每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到预防病害效果。防治虫害以物理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采用田间安插蓝色、黄色粘虫板以及杀虫灯诱杀成虫,粘虫板每亩安置50—60片;对已经出现蚜虫、斑潜蝇等虫害危害的田块,应及时采用化学防治;以生产鲜荚为主的区域,在鲜荚上市前20天左右应停止使用化学防治。在豌豆播种后3天内喷施芽前除草剂封闭除草,后期不宜再进行除草工作,尤其是始花期以后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除草。
五、适期收获
豌豆产品类型多样,对于不同用途的豌豆产品要分类适期收获和科学储藏运输,以保证产品品质。生产荷兰豆、甜脆豌豆鲜荚时,在幼荚充分长大、尚未开始鼓粒时采收;生产豌豆鲜籽粒时,在荚鼓粒饱满、籽粒种脐颜色显黄时采收;生产豌豆嫩尖时,在开花以前适时采收嫩尖,以人工采摘为主,豌豆茎秆较脆弱,应尽量避免造成植株损伤,采收后及时转移至通风荫凉处放置;生产豌豆干籽粒时,待80%的植株荚果呈现枯黄色时开始收获,趁上午田间湿度高、不易裂荚时收割,收获后及时脱粒暴晒2—3天,按每袋20—25公斤封装于透气性良好的尼龙编织袋中,并转移到密闭库房用磷化铝熏蒸5—7天,防止豆象发生。
【查看政策原文:2022年豌豆生产技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