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科智库”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东悦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作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型城市,为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农业“调转节”政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鲜食玉米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京政农发〔2020〕24号),提出重点推进特色玉米等12大物种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良品种、优质企业和优秀品牌。北京市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北京鲜食玉米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极大推动了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探究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状况,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赴北京市鲜食玉米主要种植区域,分别对小农户、种植大户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北京市鲜食玉米种植规模、生产效益、技术进步、销售模式现状,剖析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应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一、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
随着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大幅下调,鲜食玉米作为高产值、高附加值的新型替代作物有了较大发展空间。依据团队调研,2018年至2022年7月底,北京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由2040公顷增长至2666.67公顷,年均增幅约7%。全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6%,主产区为房山区、延庆区、密云区和顺义区,2022年4个区鲜食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62%(图1)。其中,房山区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年均保持在666.67公顷,位居全市第一。延庆区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年均以73.2%的增幅在扩种,是近五年来全市增幅速度最快区。此外,密云区、延庆区依托北部冷凉山区的气候条件,利用气温低、病虫害少的特点,以“北菜园”“和合园”等现有品牌为核心,推进研发山区优质有机鲜食玉米品种,建设规模化的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差异化占有率和区域竞争力。
数据来源: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调研数据。
图1 2022年北京市鲜食玉米主产区播种面积占比图
(二)生产效益
北京市目前主推“抢早播种”模式,以解决鲜食玉米鲜果穗因集中上市,难以保证持续供应而导致效益低下问题。在该模式下,北京鲜食玉米1公顷效益可提高1~2倍。以顺义区鲜食玉米与籽粒玉米为例(表1),从农资成本看,受疫情、俄乌战争等多因素影响,2022年农资成本同比增长约22.02%。鲜食玉米每公顷总成本10800元,籽粒玉米每公顷总成本3159元。其中,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分别是籽粒玉米的3.07倍、1.97倍、2倍,且鲜食玉米还需支出农膜、滴灌带费用。从农机作业成本看,鲜食玉米(穗)每公顷总成本5160元,鲜食玉米(kg)每公顷总成本5760元,籽粒玉米每公顷总成本2261.1元。从人工成本看,因鲜食玉米含水量高,收获机械化程度不足,机械手水平有限,因此鲜食玉米雇工需求量大,人工费用相对较高。从总收益看,鲜食玉米(穗)每公顷收益以及平均净利润最高。在考虑家庭用工折价的情况下,鲜食玉米(穗)每公顷平均成本利润率是鲜食玉米(kg)的8.66倍,是籽粒玉米的4.18倍。综上所述,每公顷鲜食玉米(穗)种植成本虽高于籽粒玉米,但由于售价较高,可实现高盈利,对农民增收具有较强促进作用。
表1 2022年顺义区鲜食玉米与籽粒玉米平均种植成本及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调研数据。下同。
(三)技术推广情况
随着我国育种创新水平稳步提升,鲜食玉米国审品种数量已从2002年的2个增长至2020年的292个。其中,甜玉米国审品种116个,糯玉米(含甜加糯)国审品种176个,分别占国审鲜食玉米总数的39.28%、60.72%。为提高育种创新水平,促进品种多样化,科研人员在注重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同时,将着眼于维生素A含量高且富含叶黄素黄糯品种的研发。从栽培技术看,北京市采用露地栽培、覆膜栽培、设施栽培等种植方式,分期播种,错期上市。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密云区、延庆区等地采用深“V”覆膜播种技术,使鲜果穗持续120d以上供应,以保证6月底至10月上旬持续鲜果穗供应。同时,各区注重加强绿色安全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例如,密云区针对特定品种,研发专用除草剂“玉亿来”(苯唑草酮4%+莠去津38%);延庆区通过组建鲜食玉米特色产业技术支撑团队对种植户进行面对面培训。针对鲜食玉米采后不易保鲜、不耐储运等问题,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快研究产后鲜储技术,明确了北京市高端鲜食玉米主要营养特性,掌握了不同温度贮存条件下120h内鲜食玉米内在养分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提升北京市鲜食玉米种业在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起北京市连续举办了8届“鲜食玉米节”,策划了鲜食玉米新优品种推介、科普知识传播、线上论坛讲座等活动。此外,北京鲜食玉米节在各区积极设立分会场,通过采摘活动吸引消费者走入京郊鲜食玉米种植基地。
(四)销售模式
订单销售模式,是在熟人关系网中打开的销售渠道。例如,延庆区禾亩润丰生态农场与社区养老驿站达成订单合作意向,每年定向销售3500t左右,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企业在该模式下稳定了商品销售渠道,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网络销售模式,是种植户通过微信小程序、直播带货、线上商铺以及农业网站售卖等线上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例如,北京和合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在淘宝、微信商城成立“净鲜园”网店,不仅打破了鲜食玉米时域性,拓宽了受众群体,同时利用冷库应急储藏+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缩短了鲜食玉米流通时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休闲采摘模式,集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于一体,以趣味性高、参与性强受到消费者广泛青睐。例如,房山区海东源生态农场、北京康希水乡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打造农田景观,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开启休闲采摘活动,同时以礼品装箱销售形式拓宽售卖渠道。
田间地头零售模式,对于大多数小农户存在销售渠道窄,运输条件、保鲜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保证鲜食玉米口感与新鲜度的前提下,多数通过在当地田间地头直接售卖来获得最高效益。
表2 销售模式比较
二、北京鲜食玉米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一是支持政策不足。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鲜食玉米食物属性多样,兼具粮、果、蔬三类特征,导致北京市尚未出台针对鲜食玉米的补贴政策。为鼓励农民种植,大多数区是参照粮食补贴相关政策执行。二是本地供需存在较大缺口。据团队调研,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万人,若人均年消费10穗鲜食玉米,全市年需种植规模达到5813.33 公顷左右,种植面积至少存在4000公顷的发展空间。因此,进一步明确鲜食玉米发展定位和目标,完善相关补贴政策,将有利于促进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但由于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定位不十分明确,各区政府普遍担忧鲜食玉米与籽粒玉米争地,尚不敢大胆鼓励农户种植。
(二)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有待提升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在品种选育方面,北京科研育种具有鲜明优势,国内所种植鲜食玉米虽1/3为北京选育品种,但多为几年前的育种成果,且品种之间特性差异不大。在配套栽培技术方面,北京市鲜食玉米的生物防治技术未全面突破,且多数种植者对其特性及栽培技术尚不能深入了解,存在栽培管理粗放、肥水药错用滥用、绿色有机生产意识欠缺等问题。在冷链储运保鲜方面,北京对鲜食玉米冷链物流方面的投入不足,大部分鲜食玉米种植户没有存储、冷链配送设施。在机械化采收技术方面,现有机器多为普通玉米收获机改造所得且要求鲜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与收获机器类型相互配套。机械化收获技术仍是影响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三)鲜食玉米产业化程度不足
一是北京地区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审批非常严格,鲜食玉米加工设备较难上马,京郊种植户多数将鲜食玉米运输到河北省加工后再返回北京市场销售,导致北京市比较效益低,区域竞争力不足。二是鲜食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产后销售渠道构建。房山区鲜食玉米种植仍以散户居多(约占95.12%),种植品种多且杂乱,较多采取田间地头销售方式。相对于规模种植,种植大户每公顷总成本虽比小农户高5400元,但较高的单产与售价,种植大户每公顷总产值可达112500元。综上,种植大户每公顷净利润比小农户高出62100元,约5.89倍(表3)。三是北京市鲜食玉米品牌附加值不足。北京缺乏本土专业龙头企业带动,无特色“京籍”品牌,需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
表3 2022年北京市鲜食玉米规模种植与一般种植主要指标对比
注:种植大户.种植面积≥2公顷;小农户.种植面积<2公顷。
三、推进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建议
(一)明确鲜食玉米发展定位,完善发展政策
深入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京政发〔2021〕20号)《北京市种业振兴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北京市场潜力和科技优势,从高端品种选育(产前)、提质增效种植模式推广(产中)、新型销售市场培育(产后)三个环节发力,打造鲜食玉米育种-种植-销售完整产业链,培育鲜食玉米“京籍”品牌,推进其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明确鲜食玉米的粮食产品属性,使各区鲜食玉米种植户、合作社可享受相应的政策补贴。整合北京科研、推广和销售企业等多方面资源,在鲜食玉米高端品种联合选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示范和加工保鲜技术研发等方面设立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打通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提升种业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第一,加大品种研发力度。以高品质、高配合力等为重点育种目标,对优良纯系进行大规模针对性测配,通过大面积试验鉴定筛选、广泛布点示范,筛选出适宜鲜食及速冻加工的优质、高产、广适的各具特色的组合。第二,提高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注重分批次播种、采收的栽培方式,推广抢早播种的深“V”覆膜技术,科学安排茬口,实现适宜地区一年两茬种植。第三,突破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针对鲜食玉米易感玉米螟、棉铃虫、瘤黑粉病、大小斑病的特性,加大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筛选,开发新型高效功能化农药制剂,开展生物源农药的筛选和评价,明确药剂用量和防治时期,提高生物防治比重。第四,提升鲜食玉米机械化采收技术。研发或改进适合鲜果穗机械化采收技术,加强对农机手多方位的实操培训,有效降低鲜食玉米机械化采收损耗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第五,创新采后保鲜与贮藏技术。明确鲜食玉米采后生理特征和物理特性,研发鲜食玉米采后商品化处理、短期贮藏和流通技术,开发鲜食玉米架期品质控制技术,制定鲜食玉米采后商品化处理和流通技术规范,并积极推广。
(三)推动产后带动适度规模种植,促进“京籍”品牌高质量发展
第一,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进北京各区土地流转,实现鲜食玉米产业种植适度规模化,从而有助于解决鲜食玉米种植散、乱问题,实现产业节本增效。第二,挖掘区域品牌内涵。依托“京籍”鲜食玉米品牌,厚植本土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将其嵌入品牌文化,赋予“京籍”鲜食玉米品牌全新概念。第三,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举办节庆、采摘等活动,将农业生产与景观体验相结合,将旅游观光与加工制造相结合,以减轻北京鲜食玉米深加工受阻问题,丰富消费者的消费新需求,提升“京籍”品牌新价值。第四,构建药食同源新理念。遵循消费者食疗理念,依据鲜食玉米须的独特功效,研制北京有机鲜食玉米须茶,延伸玉米产业链,拓宽北京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