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科智库(本文发表于《中国蔬菜》2023(03))
作者:王爱玲 李凌云 串丽敏 秦晓婧*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
设施蔬菜是北京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形式,对保障首都菜篮子供应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设施陈旧落后、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生产成本高、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困扰着北京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的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首都蔬菜产量及实现蔬菜自给率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一、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021年北京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40.3万亩,产量95.3万吨,产值40.0亿元。设施主体为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种类主要有叶类蔬菜(普通白菜、芹菜、菠菜等)、果类蔬菜(番茄、黄瓜等)和食用菌三大类。大兴、顺义、通州、房山4个区为设施蔬菜主产区,总占地面积约占全市的74%,产量约占全市的84%。
不同设施的蔬菜茬口安排上,冷凉地区(延庆、怀柔、平谷、密云)的大棚蔬菜以一年一大茬的茄果类蔬菜(番茄、茄子、辣椒)为主,平原区(大兴、顺义和通州)的大棚蔬菜以瓜菜(西瓜+生菜/番茄/黄瓜)两茬为主,另有少量以番茄+黄瓜+叶菜为主的一年三茬;日光温室一般是以春提前+秋延后+冬季叶菜类为主的一年三茬,春提前和秋延后以茄果类和瓜类为主,少部分以叶菜类为主的日光温室一年可以实现10茬以上;连栋温室以育苗、周年水培叶菜以及长季节番茄、甜辣椒无土栽培为主。
全市设施农业经营主体2.32万个,稳定从业的户籍劳动力约1万人。全市有蔬菜育苗场98家,年育苗量为3.07亿株;有蔬菜产加销一体化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设施蔬菜加工产值约9.5亿元。另有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主的休闲农业园区28家,其中大部分拥有“绿色”或“有机”认证,有较为稳固的消费客群,并开辟了网络销售配送渠道。
设施蔬菜单位播种面积产值2021年达到了1万元/亩,比2010年提高了55.2%。2010—2021年间,设施蔬菜在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59.0%和54.9%,设施蔬菜在全市设施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70%。由此可以看出,设施蔬菜在北京市蔬菜产业和设施农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二、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北京都市农业的不断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面临的设施陈旧老化、生产成本上升、经营主体老龄化、社会化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产业的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1.设施普遍陈旧老化,改造费用偏高
全市现有的日光温室大多建造于2005—2013年期间,约占温室总数的69.3%。当时的设施用材与建造技术都无法满足现代温室节能与智能化的需要,近年来墙体坍塌、棚顶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设施闲置。同时,由于现有设施普遍缺乏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温室生产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日光温室的改造更新已成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诉求之一。但由于设计改进、材料更新、价格上涨等原因,设施改建造成本也逐年增加,与2008年相比上涨了1~3倍,中小规模生产经营者大多难以承受。
2.蔬菜育苗量严重不足,供需缺口巨大
蔬菜育苗是争取农时、增加茬口、培育壮苗、增加产量的重要保障。北京现有蔬菜生产对种苗的年需求量约12亿株,而育苗量仅3.07亿株(含西甜瓜、草莓、甘薯),只占需求量的1/4,供需缺口巨大。主要原因:一是育苗企业数量少,二是育苗企业生产能力弱。北京市现有的近100家育苗企业中,多数为小型育苗企业,大型育苗企业(年均产量500万株以上)仅有11家。而国外大型育苗公司年产商品苗数量多数在2亿株以上。亟需扶持和壮大蔬菜育苗企业,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优质种苗的需求。
3.综合机械化水平偏低,提升难度较大
2020年北京市设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6.16%,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种植环节(播种和移栽)和采运环节(采摘和室内运输)机械化水平仅为1.49%和1.44%,环境调控环节机械化水平不足40%。设施结构方面,宜机化条件不足。当年建造时温室设计主要考虑的是采光、保温、通风等条件,在设施内空间结构、出入口、内部通道、前底角高度等方面基本没有涉及便于机械化作业的条件,机械进出困难、作业不便。农艺方面,缺乏适于机械管理与收获的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种植标准化程度低,造成了农机装备适用范围小、利用率低;而且以追求产量和品质为目标的现有农艺措施(如垄向垄宽、株行距等)也没有考虑到农机作业的需求及便利性。农机装备方面,缺乏设施蔬菜的专用机械很少,大多采用大田作业的小型农机,受农机动力和作业空间所限,作业质量达不到农艺要求。
4.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需求
在绿色投入品方面,缺乏优质多抗(抗虫、抗病、耐寒、耐高温)蔬菜新品种及与品种相对应的高效专用肥料,缺乏绿色环保的植物源、微生物源等新型生物农药,缺乏可降解、无污染地膜;在绿色生产技术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以及高效配套的水肥一体化与精量调控技术/装备,破除犁底层、土壤连作障碍与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实用技术严重不足,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缺乏全程集成,蔬菜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不够成熟。
5.社会化服务机构少,供给需求错位
社会化服务可有效减少设施蔬菜生产的劳动强度,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对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营养液检测与配方调整、农机作业等方面的社会化专业服务有较强烈的需求,而相对成熟可信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却很少,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需求相对集中,现有的服务机构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设施蔬菜生产户均规模小、种植品种多,服务需求在空间上的分散性不利于发挥农机大面积快速作业的优势,造成了设施蔬菜社会化农机作业服务少的现象。而由于单次作业面积普遍较小,农机作业收费陷入尴尬境地:收费高,农户不接受;收费低,不够农机作业的成本。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缺口较大。
6.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后继人才缺乏
目前北京市设施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小农户为主,约占88%,年龄主要集中在50~70岁之间,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高达67%,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的生产能力提升。即便如此,老龄从业人员逐步退出生产后,年轻一代却因设施生产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身份认同度和预期收入低,而导致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意愿严重下滑,设施蔬菜生产后继乏人。从人才需求来看,设施蔬菜生产对植保、栽培、销售、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鉴于工作地点远离城市、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难等问题,不仅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而且招聘到的人才稳定性也很差。
(二)面临的挑战
1.实现蔬菜自给率目标难度大
“菜篮子”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确定菜地最低保有量,确保“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大城市要保持合理的自给能力。北京市根据市情确定将全市蔬菜自给率由目前的10%提升到20%,这就意味着蔬菜产量要翻一番。但从2003年起北京市蔬菜产业就一直处于下降通道,要实现蔬菜产量翻番和20%的自给率,挑战空前巨大。
2.设施农业用地问题悬而未决
设施农业用地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201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有力地遏制了设施农业用地的非农化和其他违规违法问题。但具体执行过程中的“一刀切”拆除行为,对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和设施蔬菜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为规范设施农业用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018年之后,北京市出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对设施农业用地的范围及规模、备案程序、退出机制等做出了详细规定,但具体如何操作,是否与生产实际相符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改进。
3.设施蔬菜生产安全性压力大
设施蔬菜生产的安全隐患有三:一是对生产者健康安全的影响,二是对设施环境安全的影响,三是对设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一方面,高温高湿的设施环境更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也为病虫提供了越冬场所,提高了病虫繁殖基数。另一方面,设施内喷洒的农药弥漫在空气中会严重影响生产者的身体健康,而进入土壤中的农药也对设施生产环境的安全性构成了威胁。另外,设施蔬菜生产中大量施用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制作的有机肥,来自于畜禽排泄物的重金属加重了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同时,为提高产量而滥用农药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都导致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三、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实施蔬菜生产设施升级换代工程
(1)扩大设施单体面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适当加宽、加长和加高设施棚体,单体面积由平均每棚0.5亩扩大到1亩以上。
(2)采用新型材料,以改善设施生产环境与能效。将非钢架结构大棚更换为全钢架大棚;将棚膜更换为防雾滴、透光性好、抗老化的新型棚膜,以改善棚内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加厚日光温室后墙厚度,以增强冬季保温性,提高能效比。
(3)实施宜机化改造,为农机作业创造条件。对老旧设施的出入口、骨架、耳房、缓冲间、室内通道等进行宜机化改造,同时采用宜机化种植模式,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4)完善配套设备,提升设施智能化水平。为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配套温度调节系统、CO2增施系统、新一代太阳能无线温室环境监测传感器、智能化环境控制平台等设备,以大幅提升温室环境及水肥精准化调控能力。
(二)对蔬菜设施改建造实行分类补贴
针对设施改建造费用高的问题,实施分类补贴政策,即区分设施类型(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经营与建造主体、投资额度,予以不同方式的补贴。补贴方式可分为定额补贴、按比例补贴、以奖代补、项目资助、贴息贷款等。如塑料大棚的建造成本相对固定,可采取定额补贴方式;日光温室的建造成本波动范围大,可采取按比例补贴的方式;连栋温室的建造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其建设和经营主体多为企业,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资助、贴息贷款等补贴方式,补贴金额可与安排当地村民就业数量挂钩。同时为防止“只建不种”套取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改“先建后补”为“先建先种,分期补贴”的方式。
(三)提升设施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提高设施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一揽子解决该产业机械化水平低、育苗量不足、劳动力缺乏以及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难题的重要抓手。一是建立以经营性组织为主体,以公益性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开展有偿专业化服务;扶持一批设施蔬菜生产龙头企业盘活存量设施、装备、技术、人才,扩大服务范围和作业半径;壮大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社会化服务企业。二是规范社会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以农机、育苗、植保为重点,制定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规范、服务规范和作业规范;鼓励设施蔬菜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从棚室建造、维修保养、农机作业、机具租赁等单环节服务向多环节直至全程生产托管服务过渡。三是要落实《北京市高效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推进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以适应专业化服务作业规范、降低服务成本。
(四)加大设施装备与配套农机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运用高技术或新材料尤其是纳米技术对棚膜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设施棚膜的透光性、保温性及防雾流滴性能;研发承载能力强、耐久性好、安全性能高、成本经济的新型钢架;通过材料创新研发质量更轻薄、保温性能更好的新型保温被;研发经济高效的外源加温、补光设施;研发基于物联网的日光温室水-肥-能一体化管理及环境智能化调控技术及设备。
本着轻简化、适用化原则,根据不同设施的空间特点、不同蔬菜种类的植株特征、种植方式,大力研发经济适用、便于操作的小型机械,重点补齐精量播种、全自动嫁接、高效移栽和辅助采运等环节的农机短板。同时,以果类蔬菜工厂化生产品种为重点,加大适于机械管理与收获的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研发力度。
此外,要推动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宜机化协同配套。推动水肥一体化设备、温室环境自动调控设备等与温室结构集成配套;加快设施装备与设施专用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配套;示范推广“东西长垄”“窄垄宽沟”等宜机化种植模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构建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五)加强设施蔬菜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建议设立蔬菜绿色发展科技专项,集中力量重点研究解决制约北京设施蔬菜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产品与技术,如耐夏季高温高湿或耐冬季低温寡照的设施蔬菜品种及专用肥料,适用于设施环境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等新型生物农药、天敌和可降解地膜,高效配套的水肥一体化与精量调控技术/装备,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与产品,设施蔬菜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依托北京市属科研教学与推广单位、北京市创新团队、农业企业,开展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模式构建,加快形成设施蔬菜产业绿色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并推广应用;出台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绿色发展促进政策,鼓励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采用高效、安全、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技术,加快技术成果落地。
(六)扎实做好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
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是对设施农业合理用地规模与方式的首次有益尝试。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设施农业用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分工与联动机制,尝试推行设施蔬菜生产退出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尽快制订耕作层破坏认定标准和设施农业违法占地、违法乱建的处罚标准等。通过试点工作及时发现设施蔬菜用地及管理中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科学地评判设施农业用地试点方案中规定的配套建设用地比例与生产实际是否相适应。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提炼形成设施蔬菜用地保障政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