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
原标题: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这里!
东北地区是我国秋粮的“主阵地”。黑龙江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大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三大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全国人民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为了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龙江粮”,黑龙江人有多努力?黑土地有多给力?
启动千万吨增产计划,三大粮食作物丰收在望
今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亿亩,实播大豆面积7500万亩左右。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约1.56亿亩在黑龙江,占了东北黑土耕地面积的56%。为黑土地保护立法、加强黑土地监测、秸秆还田、建设高标准农田,黑龙江采取多种措施遏制黑土地退化势头,守好大粮仓“命脉”,近年来粮食产能稳中有升。
不仅是守护好黑土地,黑龙江还在盐碱地上挖掘潜力。科研人员重点突破了“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昔日“沉睡”的盐碱地被激活,盐碱地上农作物竞相生长,迸发出新的生机,1000多万亩改良后的盐碱地正在成为黑龙江的新粮仓。从“一粒种”到“万吨粮”,从“会”种田到“慧”种田,如今在黑龙江,“全程智能化农业”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今年年初,黑龙江省启动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攻坚克难稳面积,千方百计提单产,粮食作物面积较去年增加,各种农作物都播插在最佳丰产期。8月份以来黑龙江局部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后,全省坚持一手抓灾后生产恢复,一手抓未受灾地块田间管理。目前,黑龙江省玉米集中处于蜡熟期、大豆处于鼓粒末期、水稻处于蜡熟期—黄熟期,全省粮食丰收已经在望。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庞海涛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一手抓受灾地块排涝救灾恢复生产的同时,一手抓未受灾地块的田管升级、单产提升。努力实现以丰补歉,确保做到未受灾地块多增产,轻灾地块保稳产,受灾地块少减产,全力以赴打赢抗灾夺丰收攻坚战。
“稻田画”背后的增收密码
在黑龙江北大荒闫家岗农场,秋日的稻田画格外醒目。今年稻田画以“乡村振兴”“数字农业”为主题,生动展现“让农业更美好让农民更幸福”的美好愿景。
对于在黑土地打拼的北大荒人来说,闫家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就是“微缩版”的北大荒。依托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的资源优势,闫家岗农场集成垦区各地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农业种植技术及全程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
在闫家岗农场,原来910个小格田被改造成181个大格田,耕地面积增加3%,机耕道变宽了,到田到户的水渠畅通了。
这里的水稻育秧工厂,通过八层立体种植架和智能无人化作业,节省约66%育苗土地面积,人力效率提高约77%,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将寒带水稻育苗周期从35天缩短至15天。
这一系统在今年5月份完成两批水稻育秧后,将转入芽苗菜、药食同源蔬菜、特色中草药等高经济价值作物的生产,不断提高设备效率。
小玉米有“大内涵”
黑龙江是全国玉米种植第一大省,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全国首位,去年产量是807.7亿斤,占全国的14.6%。
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供我们直接食用的其实很少,大部分都要进入精深加工环节,应用于各个领域。
一厘米见方的玉米粒,其实蕴含“大内涵”。
玉米皮可以做饲料、玉米胚芽做玉米油、蛋白部分可以做玉米蛋白粉。而玉米最重要的就是提取淀粉,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从淀粉开始一路延伸,其中变性淀粉就有上百种,继续延伸还可以把淀粉做成玉米糖。
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零糖零卡的赤藓糖醇,就是玉米加工糖链条中处于中高端的产品,每4吨玉米能提炼出1吨的赤藓糖醇,相当于把玉米的价值提高4倍。
玉米变形记,走的是一条“靠谱之路”,产品从传统的淀粉扩展到淀粉糖、醇类、氨基酸类等。黑龙江由玉米延伸出来的主要产品达到40多种,科技赋能让百变玉米含金量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