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云南省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文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云乡振发〔2023〕42号
文山州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的意见》(国发〔2021〕3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21〕32号)等有关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结合我省左右江革命老区实际,制定了《云南省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文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5月29日
云南省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文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的意见》(国发〔2021〕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振兴〔2021〕1619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21〕32号)精神,切实推动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文山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以“十四五”为过渡期,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到2025年,实现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得到完善,脱贫人口、脱贫成效得到全面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得到进一步夯实,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脱贫巩固率10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三五”末翻两番,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1.发挥“找政府”APP平台监测功能,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困难群众“救助平台”,制定救助政策、标准和申报、审核、批准等程序,通过“找政府”APP,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问题。充分用好全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找政府”APP平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在平台上提出的诉求申请,县(市)政府通过平台下达核查指令,乡(镇)、村迅速核实,涉及部门实施帮扶救助,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重点围绕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收入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开展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
2.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项目,结合本地区实际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结合三产融合发展,把农业、工业、旅游业、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起来,做到帮扶产业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全覆盖。努力培育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完善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生态护林员动态监测,完善退耕还林还草后续工作,确保国土增绿,群众增收。支持生态扶贫经济合作社,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细化完善产业选育、产销对接、财政奖补、金融支持、保险保障等政策,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稳定增加收益。
3.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把发展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路径,引导支持村集体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通过组建公司或与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建立公开透明的股份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财政涉农整合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村集体的,要重点支持村集体增加经营性资产,培植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要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设施出租、股权投资等新发展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对道路和饮水等公益性资产加强后续管护;对经营性资产加强运营管理,做好风险防控;对到户类资产加强指导帮扶,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通过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力争到2025年,文山州各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各县(市、区)村均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4.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全覆盖。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继续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思想帮扶,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老山精神”、新时代“西畴精神”,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崇尚劳动、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对懒惰思想严重、期望不劳而获、教育说服无效的少数反面典型,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政策养懒汉,掉入福利陷阱,形成“悬崖效应”。充分利用“找政府”APP救助平台完善培训就业帮扶功能,让有意愿接受培训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方便提出培训申请,实现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人口培训全覆盖。
(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程
5.持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机制。指导并支持文山州解决安置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管理跟不上、群众办事“两头跑”等问题,探索解决人口自然增长、生活成本增加等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搬迁脱贫人口稳得住、能融入。
6.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根据搬迁安置地区和贫困群众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
7.健全稳定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并支持文山州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通过推介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持续加大对搬迁群众的就业扶持力度。根据搬迁群众意愿提供免费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服务,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扩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乡村振兴发展车间规模和公益岗位数量,开发安置区公共管理服务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增加环保、服务等方面的新公益性岗位,扩大公益性岗位覆盖面,确保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搬迁脱贫户“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就业、掌握1项劳动技能。
(三)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8.全面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改善学校寄宿条件,继续改善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乡镇辐射,以县为主体履行控辍保学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双线四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四查三比对”,用好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政府救助平台系统,推动控辍保学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办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支持常住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建设达标的村级公办幼儿园,人口较少的村联合办园。落实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为革命老区脱贫县培养优秀师资,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加快补齐普通高中发展短板,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继续倾斜安排有关专项招生计划。统筹资金支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文山学院与省内外高校开展交流合作。
9.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建设,实施州妇女儿童医院、州人民医院老院区改扩建、县乡村医疗机构等建设项目,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机构设施设备条件,促进医养结合,筑牢防疫防线。支持西畴县、麻栗坡县建设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高职(专科)层次订单定向。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7.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3.85人。
10.全面完善和落实社会保障体系。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保经办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站等项目。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施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增效专项行动,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员全覆盖。实施“百万群众转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推动形成与共同富裕要求、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参保结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档次标准,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等缴费困难群体,继续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标准,确实无能力缴费的由政府实施代缴。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农村互助养老设施。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残疾人康复基础建设,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兜底保障能力。落实烈士老年子女、年满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优抚待遇。
(四)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和就业帮扶工程
11.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人才培育工程。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推进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民等培训。实施“双创”产业园区及实训基地、县(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每年选拔支持100名左右优秀青年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农业农村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年均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上。
12.实施转移就业培训工程。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训基地、“文山智慧人社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转移就业培训,掌握生存技能,全面适应就业岗位需求,增加务工收入。到2025年,开展转移就业培训25万人次以上。
(五)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13.全力打造三七发展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文山州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将文山打造成全球领先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和三七供给与需求的“双中心”,实施中国文山三七智慧药谷、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文山三七中医药产业存证与产地溯源链、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等建设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业产值200亿元,绿色种植基地形成规模示范;加工业产值300亿元,规模以上加工制造企业超过50户,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医药企业及知名品牌;流通及大健康服务业批发零售额500亿元,建成中药材智慧仓储物流交易体系。实现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综合总产值1000亿元。
14.打造绿色和有机蔬菜基地。以砚山蔬菜产业为引领,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打造100万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力争到2025年,打造出10个省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20个州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30个县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全州1/3以上蔬菜实现绿色有机。
15.打造高端稻谷基地。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打造集粮食种植—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综合田园体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到2025年,建设高端稻谷基地100万亩。
16.打造道地中药材基地。以“文山州高品质药园”创建为抓手,指导并支持文山州重点发展石斛、草果、重楼等道地特色药材,兼顾黄精、砂仁等药食两用特色药材。到2025年,建成10万亩高标准种子种苗基地和100个高品质药园,打造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数字化示范基地,绿色种植基地形成规模示范。
17.发展辣椒产业。擦亮“丘北辣椒”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扎实做好辣椒产业“三品一标”申报认定工作,到2025年,建成200万亩辣椒基地。
18.发展肉牛产业。到2025年,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园370个以上。其中肉牛养殖业产值达到100亿元,肉牛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
19.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实施油茶新植30万亩、补植补造和提质增效50万亩,油茶保存面积在100万亩以上。
20.发展烤烟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抓实与10家卷烟加工企业共建的15个基地单元建设,保障基地化供应率达71%以上,巩固提高卷烟企业核心原料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州烟叶产量力争稳定在105万担以上。
21.发展食用菌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建设万吨食用菌基地,打造姬松茸(巴西蘑菇)和黑木耳种植、加工基地。到2025年,全州培育食用菌种植加工合作社30个,实现以姬松茸、黑木耳为主的人工食用菌产量(鲜品)达2.5万吨以上,产值10亿元以上。
22.发展花卉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建设食用加工、鲜切花、景观花卉和工业加工型花卉为主导花卉产业基地,实现花卉种植、花卉加工和休闲观光产业融合,打造现代花卉种植示范园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文山花卉品牌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23.发展茶叶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发展茶叶产业。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44万亩左右,茶叶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培育龙头企业15家。茶农来自茶叶产业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24.发展甘蔗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发展甘蔗产业。到2025年,甘蔗面积总体保持在40万亩左右,综合产值达到20.9亿元,其中甘蔗种植产值8.5亿元,蔗糖加工12.4亿元左右。
25.发展生猪产业。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发展生猪产业,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建设一批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基地,培育或招引年屠宰加工能力达30万头以上企业1至2家,对中小屠宰场改造,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六)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工程
26.高质量编制实施方案。参照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做法,指导文山州编制马关县、广南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
27.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文山州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帮扶力度,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发展、“一县一业”产业项目、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5G网络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能力。
(七)实施乡村建设工程
28.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按照“多规合一”要求,支持做好做实878个村庄规划,其中,2021年已编制293个,2022年编制347个,2023年编制238个。
29.开展绿美乡村建设。按照“增量从优,优中选优”的原则,围绕乡村自然生态保护、乡村绿化美化提升、乡村生态产业发展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
30.开启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围绕“统筹规划、综合实施、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巩固提升”的总体要求,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实施基础提升、产业兴旺、环境美化、民生保障、边疆稳固、党建引领六大工程,把3个边境县14个沿边乡(镇)42个抵边行政村(社区)718个自然村(组)建设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其中:2021—2022年完成23个抵边行政村项目建设(麻栗坡县13个、马关县6个、富宁县4个),2022—2023年完成19个抵边行政村项目建设(麻栗坡县10个、马关县6个、富宁县3个)。
31.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村内道路普遍硬化。到2025年,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硬化路7450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畅率达75%以上。
32.实施供水保障工程。加快推进新时期“兴水强州”战略,实施综合水利工程,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的要求,解决好单一依靠小水窖供水、小水窖辅助供水、水源不稳定“三类”人员及边境村寨饮水问题,力争“十四五”末实现自来水替代小水窖单一供水人口达到90%以上,切实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到“十四五”末实现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3.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25年,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7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全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
34.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实施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边境幸福村建设和农村卫生厕所改建工程,实施自然村污水纳管,因地制宜开展污水集中或分散处理、资源化利用治理;实施农户庭院改造。到2025年,自然村垃圾收集设施全覆盖,污水治理率达40%以上。
35.实施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和边疆特色村风貌建设工程。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加大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和边疆特色村风貌建设。到2025年,全州实施革命遗址保护、修建革命老区教育基地24个,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村落和边疆特色村貌保护与发展项目50个。
36.加大实施以工代赈扶持力度。加大对文山州以工代赈支持力度,以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为赈济对象,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放劳务报酬等为主要赈济模式,有序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和建设领域、赈济模式,重点支持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最大限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依托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扩大以工代赈方式实施范围。
(八)实施革命老区重点县城建设
37.推进文砚同城发展。指导并支持文(山)砚(山)协同发展,实施文砚同城大道等建设项目,推进“文砚”城市核心建设步伐。坚持“文砚同城化”与打造世界一流“中国铝谷”、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有机融合,坚持产城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抓紧推进文砚大道建设,支持实施一批可持续、能落实的项目,完善高品质商贸旅游、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功能配套,合理合规保障土地、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聚集,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清晰、资源集约高效、产业链完善的聚集平台。到2025年,文砚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州5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0%以上。
38.完善城镇配套设施。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支持县城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城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革命老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9.推进中心城镇建设。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推进丘北普者黑水乡、文山市古木三七、广南坝美世外桃源等特色小镇建设,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实施14个乡镇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创建;实施砚山县平远镇实力强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0.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指导并支持文山州打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大脑”,加强城市数据互联共享与系统整合。建设文山“城市大脑”,加强大数据资源合作开发应用的力度,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政府治理、社会管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以城市大数据发展为核心,以智能产业与智慧应用联动发展为主要路径,推进涵盖产业发展、政府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智慧化。到2025年,将文山市打造为试点示范区。
(九)发展特色制造业
41.全力打造“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加快向下游延伸绿色铝产业链,实施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基础设施、铝合金及加工集群等建设项目。做强做大做优绿色高端铝产业集群,将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内铝产业集群发展标杆。力争到2025年铝液就地合金化率达100%,铝精深加工率达80%以上,绿色铝材一体化产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左右,将文山州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铝产业基地。
42.加快矿电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文山州积极推进符合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能耗双控、碳排放、环境资源承载力、“三线一单”等有关要求的锌、锡、铟、锑、钨、钛、镍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巩固产业发展原料保障基础。在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中,积极推荐文山州,支持和引导企业落户文山,支持文山州大力发展锌、铟、钨、钛等下游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年产500万千瓦百亿级BIPV光电建筑材料等重点项目,年度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省级资金倾斜向文山州安排。
(十)提升扩大开放合作水平
43.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导并支持革命老区文山州建设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麻栗坡天保边境经济合作区、文山综合保税区。
44.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机遇,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实施“融湾崛起、联南向东”战略,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富宁港港区物流枢纽、滇东南(砚山)绿色铝创新产业园物流枢纽等建设项目。加快形成与大湾区无缝衔接的互联互通体系,提升联通大湾区、联动周边、拓展延伸辐射的门户枢纽功能。
45.加快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结合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化提升工作,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将云南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升格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生产服务、展示采购、仓储物流于一体的高水平沿边开放平台。加快推进天保、都龙、田蓬3个国家一类口岸查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争取扩大边民互市交易范围,放宽交易标准。
46.加快边境通道和边民互市市场建设。指导并支持文山州加大对边民互市市场和重点边民互市点、边境集贸市场的道路、检验、检查、交易设施建设。实施麻栗坡县、马关县、富宁县边民互市点(市场)项目建设。
47.打造“智慧边境”。指导并支持文山建设大型活动安保、智慧内保、智慧安防小区管控、智慧街面巡防治安管控、公安检查站治安管控、车站公交安保智慧防控、危爆物品立体溯源、易制枪物品图形比对、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控等系统。实施“雪亮工程”,实现治安防控公共区域全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小区过程中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在3个边境县部署人脸识别摄像头、小型雷达、红外人体探测仪等新型技防装备、建立入境境外人员动态管控平台,实现边境数字化管控。
三、政策措施
(一)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在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正常增长的基础上,加大对左右江革命老区有关县(市)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加大以工代赈支持力度。滇沪帮扶协作资金和企业集团帮扶资金优先安排支持文山州。一是省级加大对文山州财力性补助支持力度。二是新增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涉农资金、惠民项目、重点倾斜支持文山州。三是对文山州30户以上不搬迁的自然村实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按现行政策标准进行补助。
(二)金融帮扶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文山州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革命老区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一是大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对文山州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有发展产业意愿农户给予5万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的小额信贷,由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利率、期限。二是加大文山州乡村振兴再贷款支持力度,使再贷款余额占文山州支农再贷款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三是支持州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新增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等重点项目,优先支持文山州开展高原特色产业、旅游、光伏、电商等产业帮扶,加大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力度,从资金调度、授信审批等方面对文山州给予优先支持。四是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保险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扩大农产品保险范围,适当降低农户保险费率,通过财政以奖代补等方式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和价格保险。支持文山州积极开展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实现愿保尽保。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支持文山州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进一步化解农业生产风险。
(三)加强政策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等积极支持文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加大对重点城市和重点县的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特殊类型地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县级疾控中心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公司信用类债券,实行绿色通道,助力满足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资金需求,并积极做好企业债券存续期管理工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需要,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对革命老区符合条件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按规定参与跨省域调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继续向革命老区倾斜,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参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四)帮扶机制保障。各类帮扶力量要持续在政策支持、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干部交流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切实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保障。2022年至2025年,力争对文山州帮扶协作投入资金20亿元以上。中央、省级定点帮扶单位保持帮扶力度不减,不断拓展帮扶领域,到2025年中央、省级帮扶单位共投入帮助资金6亿元以上。引导中央、省级国企参与革命老区振兴,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做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倾斜支持文山州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不断凝聚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到2025年全州400个已脱贫村均有民营企业帮扶,边境村委会实现民营企业帮扶全覆盖。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攻坚责任。省级有关部门要将支持文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具体举措,对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和重点县给予差别化支持,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优化简化革命老区农村小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革命老区各县(市)要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方案落实。有关部门要对革命老区给予统筹支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支持脱贫革命老区县(市)按规定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跟踪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形成工作合力。文山州要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党政主要领导是巩固拓展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力做好规划计划统筹、人力资金调配、政策措施落实、项目落地、跟踪问效等工作。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每半年报送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由省乡村振兴局收集汇总后报省人民政府。
(二)强化资金监管,严格督查考核。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支持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经营奖补、就业奖补等方式开展项目建设。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常态化,严格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凡是实施方案中纳入的项目,要在县级政府网站显著位置全面公告公示。完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强化资金绩效管理,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强化审计监督,对套取骗取、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违纪违法问题,依法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三)强化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充分调动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让老区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水平,把引领文明新风与村规民约有机结合,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反对封建迷信,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培育文明健康生活习惯,采用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增强群众发展获得感,消除“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